Note
- 作者: Hanoist
- 日期: 2023-08-13 11:45:14
能力自信¶
在高三阶段,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考试,省联考到市联考到校内考,各种各样的模拟考接踵而来。我们这一届人高三下学期是7次模考(有一次高考前的不排名临时小模考),而高三下一共不过三个多月,足以说明考试密度之大。在这样的压力下,如何对待和评估考试是非常重要的。
一说到考试心态,我们第一个会提到的永远是自信。这里我们不妨再细致地分析一下。有些同学可能像我一样,在很难的数学考试上能考到130多分进年级前三十,但是实际上填选翻车扣的分占绝大部分,那么这样的同学和那些在大题上扣了十几分的同学的实力相当吗?这样的同学和那些填选扣分很少而大题和自己扣的一样少的同学的实力相当吗?为了解答这组问题,我们需要清楚,考试当中考察的学生的能力至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这一学科的实力,二是考试所需的能力,这两者都非常关键。所以我们需要衡量的是我们到底缺少哪一种能力,以及这种能力是否真的非常关键。学科能力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有用的,这个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直接获得的;考试能力则可以区分成很多部分,这是我们在接触考试这一特殊答题过程当中获得的。我和我的老队友Asta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提出考试很大程度上需求一种“一次性把问题做对”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不同行业的人有多大作用很难说,但是考试当中这种能力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而且考试中往往还体现出一种短板效应。我个人倾向于在做完一道题之后通过看答案判断是不是做错了(这种能力在高考数学里面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也比较善于对选择题猜解、用各种邪道解决一些取值范围问题,这些东西我们很难说它是不是数学能力,而现在我们就可以把它从单纯的数学知识当中分割出来,变成一种面向问题的特殊逻辑,这些东西也是考试当中积累的经验。有了这种想法,解释前面那个问题也就容易了,两个同为130多分的人实际上缺乏的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因此他们的实力本来就是不可比较的,而两个数学能力相当的人是否可以看作等价,那就要看脱离了考试这个体系之后,那些所谓的考试能力还能发挥多大作用了。因此对于那些在考试当中总是翻车而苦恼的同学,对于那些总在一些特定知识上吃亏的同学,一方面要看清自己到底缺乏什么,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不要太被自己某方面能力的缺乏困住,而失去解决问题的自信。毕竟有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难以解决,我们完全可以尝试解决别的方面的能力不足来补上短板。以我自己为例,我花了12年的时间追逐那个我极度缺乏的“一次性把问题做对”的能力,最后在高考考场上我还是靠着做完题目之后判断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改了三道选择三道大题,捡回了接近四十分。可以说我在最后也没有真的掌握那种一次做对的能力,但是我对于检查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当然还有我做题够快的这种熟练度)确实到位了,是它创造了这个看似是奇迹实则也合理的结果。
虽然现在的人常说“适度紧张有利于发挥”,但是我相信在高考的环境下几乎不会存在什么轻敌的(再重复一遍,不要相信任何关于考试难度的预测)或者真的不紧张的人。因此我们应该做的是尽可能调整心态,尽可能保持在一个完全集中于考试答题本身的状态中,考试当中心态好就已经赢了一半。保持好的心态——或者说是排除不好的心态——我觉得很关键的点就在于保持能力自信。钢哥曾经说过,不要在考试的过程中考虑那些你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东西,这简直是一句必胜的法则,对于那些到了这个决战时刻的种种怀疑和恐惧也是一样。虽然感到没底是一种正常的感觉,但是也得提醒自己仍然相信你具有的那些能力,而不是给整个考试蒙上一个不清不楚的灰色罩子。毕竟不管紧张与否,只要进入了考试的状态,进入了关注题目的状态,那一切肯定会是步入正轨的,此外过程中的各种紧张和突发状况只需要像平时一样冷静下来去解决就好了——因为高考卷和模考卷作为卷子本身的性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你已经很大程度上忘了高考和模考的区别了。